备注:已完结
类型:国产剧
语言:汉语普通话
年代:未知
简介:宫廷叛乱,当朝天子遁入空门,全景式展示明朝两代帝王阴谋与情仇,功高震主,救时宰相暴尸荒野,大手笔揭密于谦残酷被害千古之悬疑。 公元1368年,朱元璋统一中国。历经数代长达八十余年的励精图治,天下太平,边疆一统,至明英宗皇帝登基期间大明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英宗正统年间,太监王振把持朝政,诛灭异己,逼迫“垂帘听政”的孙太后还政于英宗,并陷害忠良,使奸计将兵部侍郎于谦打入死牢,直至朝纲不振,社会腐败之风日盛。 蒙古瓦剌军侍机大举入侵,边关军情危急,英宗在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困于“土木堡”,五十万大军土崩瓦解,满朝文武百官死于战场,英宗被瓦剌军生擒…… 危难中,孙太后下旨免去于谦死罪,回朝主持危局。于谦力挽狂澜,为对付瓦剌挟天子攻城掠地的毒计,不顾后患,立英宗同父异母的弟弟成王朱祁钰为帝,并亲自上前线指挥作战,以智谋大败瓦剌军,迎回英宗,然而,一场明争暗斗的皇位之争又在景帝与英宗之间展开…… 一心想重振大明的于谦,铁心整肃朝纲,力推新政,追查私钱,铲除腐败,结果遭到权贵们的极力反对,一挫再挫…… 及至景泰七年,石亨等奸党密谋迎复上皇,一出“夺门之变”上演,英宗复位,景帝被害至死,于谦也被贯以“莫须有”的罪名再次下狱……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片
主演:寇世勋 刘筱筱 王柏杰 钟证祥 衣珊 杨步亭 郭建国 张荟玲 柳明 崔
导演:王艺
语言:国语
年代:未知
简介:1937年11月间,日军占领上海后,又攻占杭州、苏州,国家的对外运输线几近封锁。仅存的国际运输通道滇越铁路有随时被日寇炸毁断路的危险。修建一条新的国际运输通道“滇缅公路”成了国家战争物资运输保障的重中之重。 随校迁往大后方昆明的学子王俊荣参加国民政府临时组建的筑路队。经 过简单培训,被派往“滇缅公路”怒江两岸雷公山和地母山动员当地百姓修路。 怒江两岸的雷公山和地母山是当地原住民族世世代代赖以生存之地,被他们视为神山。山上有供奉山神的神庙、有宗族祠堂、有世代祖先的坟冢,人们无法接受在“神山”上开凿、爆破,修筑一条与自己无关的路。于是,整寨的寨民开始策划、捉弄筑路员王俊荣,希望他早日离开,将路修在别处。 正当寨民们采取种种手段迫使王俊荣离开他们心目中的“神山”,而王俊荣又异常固执地非要在此筑路的僵持时刻,县民政科送来了阵亡通知书和抚恤金,雷公山寨和地母山寨参加滇军的所有壮丁在台儿庄与日军作战中全部战死。顿时,寨子里户户奔葬,泣声动天地。 面对亲人为国捐躯,两个山寨头人李大和杨八代决心筑路,并抛弃以往的恩怨,带领寨民们联手修筑一条支撑正义之战的运输大动脉。于是在雷公山和地母山上演了一曲人们用原始工具、尽倾财物、经历饥饿、虐疾、献出鲜血和生命开山辟地、修筑公路的悲歌。 在筑路的过程中,年青英俊的王俊荣明白了:最终的路是与心相连接。在“路与心”相连的过程中,王俊荣和雷公山寨李头人的女儿,美丽的李鹭也渐渐地走向了“心与心”相连的温馨旅程……
备注:已完结
类型:国产剧
主演:张光北 何政军 王小利 刘琳 闫学晶 陈炜 张山 蒋恺 林波 张志忠
导演:张光北
语言:国语
年代:未知
简介: 李松和王子强,一个是土生土长的大岭汉 子,一个是中共派往林区的优秀干部。一 个粗犷暴脾气,一个细致讲原则。性格迥 异的他俩在建设大岭的长期合作与摩擦中 逐渐形成了左手和右手的关系,缺一不 可。两个人也渐渐血脉相通,不是亲兄 弟,胜似亲兄弟。 兄弟俩都颇有女人缘,特殊时期的特殊爱 情每一段都让人唏嘘不已。李松与结发妻 子华薇携手走过六十年绝非一番风顺。李 松初见华薇可以说是火药味”十足,再见华 薇又害得李松差点被枪毙。华薇好不容易 盼到支援林区建设的机会回到大岭,李松 嫂子山里红对李松的爱又让华薇望而却 步。两人几经周折终于走到一起,却因为 儿子的教育问题爆发了从未有过的争执。 王子强的前妻在解放前的地下工作中不幸 牺牲。敬他爱他的梅兰菊主动接下了照顾他生活的接力棒。哪知这个梅兰菊嫁 进王家还带着一个巨大的身世之谜。而解 开谜底的钥匙就掌握在王子强手里。梅兰 菊大大咧咧的外表下藏着难以捉摸的爱与 恨。 李松的嫂子山里红守了一辈子寡,不只是 简单的“寡妇门前是非多”的寡,而是最最痛 苦的“望门寡”。李松越是把她当嫂子敬重, 她就越觉得这个小叔子与众不同,再嫁也 只能嫁这样的男人。可惜李松人在咫尺, 心早给了华薇。 山里红守着李松,韩大烟就守着山里红。 一个山里生活的多面手,却在山里红一个 女人面前屡屡栽跟头。他捂得暖山里红的 心,却给不了山里红跟他走的勇气。 时光流逝,就在大岭的人们品尝着生活带 给他们的喜怒哀乐之时,却想不到从前以 为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小兴安岭也悄 然发生了改变。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洪 水泛滥、资源枯竭、森林大火……灾难接踵 而来。李松、王子强、山里红均深受其 害,在大自然的报复中痛失孩子和亲人, 也给正在这里放飞希望、准备大展拳脚的 第二代林业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面对这 片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山林,这片曾经给 他们带来无数荣耀的山林,大岭人将何去 何从?
备注:已完结
类型:港台剧
主演:叶开 周国平 郭初阳 钱理群 李玉龙 蔡朝阳 童蓓蓓 何易 邓康延 陈
导演:邓康延
语言:国语
年代:未知
简介: 2013年9月9日至9月13日,十集电视纪录片《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将在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首播(1-5集),播出时间为周一到周五每晚20:00。本片由深圳越众影视公司、深圳市越众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制作出品,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凤凰卫视首播之后,本片随后将登陆中国教育电视台、重庆卫视等电视频道。 具体播出安排: 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 9月9日(周一)晚20:00 《重回人的语文》 9月10日(周二)晚20:00 《天梯》 9月11日(周三)晚20:00 《守望乡村》 9月12日(周四)晚20:00 《大学 大学》 9月13日(周五)晚20:00 《公民》 第二天下午16:30重播 第一集:《重回人的语文》 什么是语文?它不该是枯燥得让人想烧掉的课本,也不是考卷上的标准答案。语文是语言背后的思想和灵魂,它教会人如何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然而,今天的语文课,质量已经岌岌可危—— 在上海,《收获》杂志主编叶开发现,女儿正在成为垃圾教材和病态课堂的受害者,他奋笔疾书,决心以一己之力《对抗语文》;在江浙,20多位一线教师自动集结,他们致力于给小学语文课本“挑错”、“找茬”,并自觉探索“现代公民理念下的语文教育”;在民间,学者们回到民国,向老课本汲取言语的力量和人性之美…… 种种努力,都是为了恢复语文的本义——人的语文。 第二集:《寻找马小平老师》 2012年1月16日,深圳中学语文教师马小平因患脑癌去世,北大教授钱理群惋叹:马小平是他所识教师中“最具世界眼光”、“可以称得上教育家的人”; 同年,官方组织的“寻找最美乡村女教师”活动在央视高调飘红,与此同时,由民间发起的“寻找活着的马小平”却在教育界引发了更深刻的感动。有评论说,“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寻找,耐人寻味”; 马小平是谁?一个普通中学教师如何燃烧生命,照亮了他的人文讲堂?摄制组依次走过湘潭、东莞和深圳,学生、同事、朋友、女儿……众人动情的讲述中,马小平的形象渐次丰满,我们最终发现,他,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师者。 马小平走了,“活着的马小平们”正在走来,他们将带着我们的孩子找回人的尊严,找回教育的尊严…… 第三集:《呵护童年》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华德福,一种源自德国的教育,一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它是学园、花园、菜园和家园,它“呵护孩子完整的童年”。 九月,开学的季节,陪伴两个被体制教育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孩子,杭州独立教师郭初阳走进成都华德福学校,为期一周的“试读”和“陪读”,孩子们将体验主流教育之外的另一种童年;而郭初阳,这个现行教育体制的质疑者,将为我们解读华德福教育的种种细节,并探寻它与主流教育接轨的可能性。 孩子们是否会选择华德福?家长的选择又会是什么?无论结局如何,“还孩子一个美好童年”的命题,已经无可回避。 第四集:《天梯》 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笃信:知识改变命运。然而今天,寒门子弟藉以改换门庭的那道阶梯,正在发出断裂的声音—— 他们,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弟;他们,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800万山乡孩子;在垄断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超级小学、超级中学的大门外,他们逐年流失,转而出现在田间地头,或者打工者拥挤的列车上;他们,是游走在城市边缘的蚁族群落,空有一张大学文凭,却既无力“拼爹”,又没能掌握起码的谋生技能…… 究竟是什么,让寒门学子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狭窄? 国家的转型在加剧,而个体命运的转型,却似乎陷入了停顿。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已成为中国社会不能承受之殇…… 第五集:《守望乡村》 乡村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改变乡村落后的基础教育,恢复乡村文化生态,需要民间力量具体而微、坚韧不拔的长期介入—— 在晏阳初的故乡,立人乡村图书馆在一所普通的乡镇中学扎下根来;在陶行知的故里,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向农家子弟敞开怀抱……他们不约而同地践行着陶行知、晏阳初们的信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眼下,他们能够改变的,或许只是一个孩子,一所学校,一个乡村;但是,他们不约而同地相信,欲温暖世界,必先擦亮一根火柴。 守望乡村,让穷孩子也能仰望星空。 第六集:《大学 大学》 英国教育家怀德海说: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伏案学习;在大学,他该站起来,四面张望。 2005年,诗人王小妮以一名大学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在那些年轻的面孔上,她读到的是困惑、迷茫、贫乏、冷漠……12年的应试教育把他们压成了扁平状,他们缺乏常识、自私、现实,对周围世界漠不关心;严峻的就业形势压抑了他们的梦想,他们无力“站立”,更谈不上“四面张望”…… 刘道玉、钱理群、陈丹青、张鸣、周孝政、熊丙奇……大学里的智识之士纷纷诉说体制之痛:官本位、学术腐败、钱权横行……,积习与流弊的漩涡中,人文精神消失殆尽。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大学?! 第七集:《在路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樱花盛开的武汉大学,最早释放出中国高教变革的积极信号——学分制、双学位、贷学金……一系列闪动着人文、人性光辉的改革举措,让刘道玉赢得了“武大的蔡元培”的美誉; 时隔20年,在举步维艰的泥潭中,中国高教改革的探索者再次出发了—— 2012年9月,修成正果的南方科技大学正式开学了——当理想遭遇现实,朱清时,这个理想主义的校长能否将他领军的“去行政化”改革进行到底?被打上“试验”标签的莘莘学子们,如何开始他们全然不同的大学生活? 珠海联合国际学院,一所潜水七年的“内地与香港合办大学”近日浮出水面,许嘉璐评价说:“UIC已经跃升为清华、北大级的大学”;校长负责制、教授治校、全英文教学、浸会大学的文凭……“洋大学”的冲击波,能否对内地高校产生“鲇鱼效应,”倒逼国内的高校体制改革? 第八集:《课堂风暴》 没有讲台,老师“靠边站”,学生三五成群簇拥在黑板前,边写边讨论,教室门洞开,参观者络绎不绝——偏居鲁西南乡村的杜郎口中学,一度因教学质量太差险些关门,如今却以独特的“学生自主课堂”闻名教育界。 专家评论说:“杜郎口模式”是课堂模式的革命性变革,是素质教育的希望之路;质疑的声音说:杜郎口并未摆脱“应试”的窠臼。 在民间,“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宣称要“点燃思想的课堂”,在各自的教室里,一线教师们掀起了一场不同于杜郎口的学习的革命; 体制并非铁板一块,或许,此起彼伏的课堂风暴,将为中国教育吹出一片明朗的天空。 第九集:《在家上学》 面对教育的现实困境,有人迎战,有人妥协,有人则选择逃离。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无需去学校,客厅是他们的教室,父母是他们的老师,他们自主安排时间和课程,他们中的大部分,不打算参加国家统一的中考和高考;而在现代版的私塾,“中西合璧”的教育正在打造着另一批孩子,私塾的开创者,多半是“在家上学”的成功者,他们认为,他们的成功可以复制。 支持者说:在家上学有利于个性培养;反对者说:孩子需要朋友,独自在家无法实现“社会化”;有关部门说:在家上学违反教育法;教育专家说:社会应让在家上学合法化…… 无论如何,在民间,形形色色的新教育正在生长。它们的未来,或许远比我们所能理解的更丰富,更深远…… 第十集:《公民》 美国现代公共教育运动之父霍拉斯曼说:建共和国易,造就共和国公民难;有识之士指出: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在西方主流社会,公民课程已经运行了几百年;在中国,1949年之后,公民教育戛然而止。 2012年,在深圳,央校校长李庆明突然被“下课”,他在央校的公民教育实践,吸引了舆论的眼球,也让他备受争议;在南京,律师崔武走进校园,以一只苹果为道具,向小学生们诠释“公民”的内涵;在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吴恒利用互联网,一次一次向公众演绎着“公民责任”的空间…… 公民教育,何时堂而皇之地走进中国的中小学校?